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与法国必争之地

记得我们都学过法国文学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小弗朗士的法语老师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德国而不得不离开学校,孩子们从此只能学习德语。

这篇文章的立场非常鲜明,德国是侵略者,法国是受害者,德语是德国人强加给阿尔萨斯洛林人的外来文化。可如果你真的了解一下阿尔萨斯洛林的历史就会马上明白,法国人都德说谎!

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联邦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因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力量非常涣散,所以名义上统一的帝国实际上四分五裂。此时的德国境内有各种不同的地区势力,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等等,都是雄霸一方的诸侯,哈布斯堡家族无法将这些力量统一调度。

阿尔萨斯洛林作为帝国境内的一个重要区域介于法国与德国之间,与四分五裂的德国不同的是,此时的法国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实力强大的法国将目光锁定在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通过三十年战争,法国将德国彻底打趴下,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把阿尔萨斯洛林正式划归法国,这一时刻法国才是真正的侵略者,如果德国有一位文学家记录这一事件的话,被迫停止教学的应该是德语老师而不是法语老师。失去领土的德国对自己的故土自然是念念不忘,但实力有限实在不敢向法国开口。

到了俾斯麦时期,形势逆转,普鲁士蒸蒸日上,大有凭借武力统一全德之势,一向自诩为欧洲第一的法国对此不能熟视无睹,于是出兵干涉。结果色当一役,十万法军连同战神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被普军一锅端了,在这种情况下阿尔萨斯洛林被普鲁士夺了回去,都德的《最后一课》讲述的也是这次发生的故事。

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和德国分属协约国与同盟国阵营,德国战败,法兰西趁机又将阿尔萨斯与洛林据为己有,更严重的是战后签订的极度严苛的《凡尔赛和约》一直是德国人伤口上的一把盐。

果不其然,二十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势如破竹,很快荡平了英法联军,法国举旗投降,德国人又一次占据阿尔萨斯洛林。而等到二战结束后,德国也再次战败,先前占据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便又被法国夺了回去,并且这一地缘格局一直持续到今日。

从人种和语言上说,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大多是德意志日耳曼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更多地接近于德国南部的一种方言。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一种民族自决形式来决定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我想这一地区的人应该多半会选择德国而不是法国。

如今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依然是法国的一个行政区,但当地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烈归属感。正如阿尔萨斯洛林人所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反正每打一次仗我们就要重新办一次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