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宗教改革地 - 德国小镇威滕伯格

在德国小镇威滕伯格(Wittenberg),城堡教堂的主要景点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500年前的1517年10月31日钉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95 Theses)的大门。

这一文件对教堂出售承诺来生救赎的凭证——“赎罪券”行为表示反对,对数百年来的古老信仰和行为提出质疑。

但是,如今占据了北方门户的大门并非路德时期最初的木门,它们在1760年”七年战争”期间被一场大火烧毁。在它们曾经的位置竖立着坚固的青铜门,门上是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浮雕文字。这些文字凝重而坚固,不容置疑。

但是正如路德本人所承认的,文字拥有感召的能力。正如他通过阅读《圣经》而受到触动,对现有秩序提出质疑,他的文字走出了这个小镇,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宗教自我认知,它分裂了教堂,震动了整个欧洲,影响蔓延至全世界。

我想,也许这就是教堂内部崇高开放的空间比那些紧闭的大门更能唤起关于路德和宗教改革的记忆的原因。路德和他的同伴们的雕像陈列在中殿,据说每个夜晚,当游客们都离开之后,这些雕像仍然会继续他们关于神学的讨论,直至深夜。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路德并不是宗教改革的唯一人物,他是不间断对话中的一部分——这种对话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其他人也都提出了关于教堂改革的思想,威滕伯格仍然被视为改革的发源地,路德也被视作改革之父。

我漫步在威滕伯格,惊叹这样一块弹丸之地如何才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与路德时期相比,老城区并没有许多变化,尤其得益于协约国同意因为其宗教意义而不进行轰炸。环绕着老城区的公园从城堡教堂的一端开始,而只需步行15分钟即可穿越城区中心到达路德之家,那是这位神学家度过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地方,之后便再次进入绿化区。

然而,路德的思想得以风靡的部分原因正是得益于威滕伯格的规模。在这座小小的大学城高度聚集着众多伟人,这意味着人们可以经常碰到彼此,交流思想。在简短的步行期间,我路过了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宗教改革画家)开设他的工作室和印刷厂的院子,以及宗教改革首席神学家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 Melanchthon)的住宅。

此外,路德还应用了当时的新媒体工具,例如木刻板和印刷机,让他的思想走出威滕伯格,走向世界。纽约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Morgan Library & Museum)印刷图书与捆扎助理馆长约翰·T·麦奎林(John T McQuillen)解释道,”路德以简洁明了的文字(8页或16页的小册子)描述他的思想——以便快速印刷方便分发。如果没有印刷机,宗教改革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历史影响。”

经常被誉为创造了第一次媒体革命的路德很快便意识到如何使用语言、音乐和图像来传播自己的信息。他将自己的著作越来越多的以德语(而非拉丁语)进行发表,还配以图像,他创作的方言赞美诗朗朗上口,为推动宗教改革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他在音乐上的贡献甚至为他赢得了”抗议歌曲之父”的称号。

他对日常用语的使用不仅有助于他的思想传播,将其用于宗教问题还对路德的改革思想至关重要,他认为只通过个人信念也能实现救赎。因此,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亲自阅读《圣经》。1534年,路德发表了《圣经》的个人翻译本,他使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让所有读者都能轻松理解。为此,他不得不对许多不同方言进行合并,创造出标准德语——本质上塑造了我们如今所使用的德语。

这种对方言的强调还影响了其他语言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从欧洲和北美出发前往非洲的新教传教士与路德一样,也认为《圣经》应当被翻译成当地方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宗教高级讲师耶格·豪施泰因(Jörg Haustein)博士解释说:”这当然包括对语言进行调整,即发明并不存在的文字系统并找到他们认为适合表示’上帝’、’魔鬼’、’罪恶’、’救赎’等等的术语”。

但是,尽管传教士希望依靠个人信仰的力量来改变非洲人的信仰,但是他们也坚信自身信仰的优越性并且反对传统的信仰和行为。这种态度是对路德悖论和宗教改革的一种包装,既民主又独裁。这在路德对待犹太人的立场上也有所体现。在意识到自己无法将他们的信仰转变成基督教后,他发表了大量的反犹太著作,声称犹太会堂、学校和家庭水深火热,他们的财产应该被没收,而他们应当受到劳役和放逐的惩罚。

在威滕伯格教堂的东南面,路德定期进行布道的地方是一座可以追溯到1305年的犹太人母猪(反犹太雕像)。在浮雕之上是文字题词”Rabini Shem Hamphoras”(卡巴拉教中上帝名讳的一种不敬污蔑),后来加入了路德著作中的负面评价。他的文章,例如《论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被纳粹所广泛利用,而史学家所争论的”独特道路”理论可以看出路德与纳粹之间的直接联系。

路德的目的是将所有人都团结在同一个经过改革的教堂下,但是他的理念所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他的期望或者他所能想象的。

“路德统一了德国语言,但是他的宗教理念所带来的分裂直到今天仍然令人痛苦不堪。在宗教战争之后则是文字战争,”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文化和语言系亚历山大·韦伯(Alexander Weber)博士说,他指的是1524年至1648年发生在欧洲的由宗教而导致的冲突。在同一个教堂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改革呼声。基于忏悔的统一性经常形成政治联盟,而少数派则遭到所有忏悔者的迫害。这导致了移民的浪潮,例如法国新教徒逃至英格兰、苏格兰、丹麦和瑞典,以及海外,而英国清教徒则登上了”五月花号”前往北美。

路德的影响之大甚至渗入到了当代文化。例如,路德的信仰和传播他的思想说服其他人的热情成为了今天福音传道的先驱——无论是电视还是广播福音传道,例如全世界播放时间最长的基督教布道广播节目《路德时间》(The Lutheran Hour),自20世纪30年代开播以来,它已经拥有了100多万听众。1966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芝加哥市政府门口张贴了要求清单后,回应了给他起名的人当初在威滕伯格的所做所为。

在路德和美国检举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之间甚至可以画两条平行线出来,他们都将自己的良知置于崇高的地位,利用最先进的通信技术谴责滥用权力的行为,挑战时代的强权。

来自威滕伯格的文字和思想传遍了世界,激励了新的文字和思想的产生,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他在《作家日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新教思想(他认为这破坏了社会并且过于弱势,无法与俄罗斯东正教相抗衡)进行了探索。类似地,尼采(Nietzsche)也致力于推广路德的思想,并宣称”在歌德和路德之后,还有第三步要走”。

他通过宣称上帝之死而走出了这第三步,与他最著名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紧密相关。发源于威滕伯格的思想对当代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主观主义、世俗主义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在路德之家后面的公园新建了镜子般的走廊。行走在上面,我看到自己的多重倒影,还有周围草木的断裂图像。我想,这恰好体现了威滕伯格对世界的影响——重塑现实,延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