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外交部的组建

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为了更好地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促进抗日战争胜利进行,1939年4月,南方局正式成立了对外宣传小组,1940年12月改称外事组,受周恩来直接领导。

南方局外事组在宣传中共抗战立场和主张、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准备进攻延安,共产党大队人马撤出延安,其中包括从南京、上海等地到延安的外事组和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过的外事干部。周恩来担心好不容易聚拢的这批外事人才被打散,将来不好找,决定成立个机构,把人才留下来,以满足胜利后开展外交工作的需要。

同年5月,周恩来在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外事组,组长是叶剑英,副组长是王炳南,成员有柯柏年、董越千、章文晋、张香山、凌青、韩叙、曹桂生等20多人,并设有研究、翻译、新闻三个处。

随着战局的发展,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1948年春,中央外事组随中央主要机关一起,转移到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今属平山县)。1949年1月,周恩来第一次给中央外事组做报告,长达两小时。除讲当时的战场形势外,其他都是讲进城后如何做好外事工作的问题。据凌青回忆,周恩来主要讲了两大问题:一是外事政策方面,强调进城后,涉外工作要为稳定局势服务。

对帝国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要加以区分;对原帝国主义国家使、领馆外交官,在未和我建交前,均按侨民对待;对外国人的财产要保护,不没收;对外商企业可以允许营业,但要接受管理。二是外事干部本身应注意事项。周恩来特别强调纪律问题,称外事干部就是文装解放军。外交无小事,外交大权在中央,各地不得擅自行事。后来发展为“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外事干部基本守则。

1949年9月,周恩来指示时任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的王炳南负责筹建外交部,提出两项急需办理的任务:一是筹划外交部的组织机构和选调部机关的工作班子;二是选择外交部的办公地点。

王炳南物色了三处办公地点:北洋政府时期的老外交部旧址(外交部街)、旧日本使馆馆址和六国饭店(东交民巷)。为了慎重起见,周恩来亲自到三处看房。虽都不太理想,但为应急,还是选定了老外交部旧址。它由数座德式建筑组成,有东西两座大门。关于组织机构和选调干部事宜,按周恩来指示,从军队和地方选调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其中包括不少刚刚走下战场的高级将领。

王炳南迅速拟就了一份组织机构名单上报周恩来:副外长王稼祥、李克农、章汉夫;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阎宝航、董越千、赖亚力;苏联东欧司司长伍修权,亚洲司司长夏衍(未到任,后由陈家康代),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美洲澳洲司司长柯柏年,国际司司长董越千(兼)、副司长龚普生,情报司司长龚澎;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兼)、副主任乔冠华,条约委员会主任章汉夫(兼);办公厅下设秘书处、人事处、总务处、机要处、签证处和礼宾处。9月30日,周恩来召集各有关单位检查开国大典的准备情况时宣布,中央外事组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从此,外交部就正式开始工作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勤政殿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下午3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一结束,周恩来就指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马上派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并附周恩来外长签署的《公函》发出。《公函》全文如下:“径启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已于本日发表了公告。我现在将这个公告随函送达阁下,希转交贵国政府。

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是需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此致×××,1949年10月1日。”

这封公函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的信封、信纸发出的。

10月2日,王炳南派韩叙和曹桂生负责发送《公告》和《公函》。韩叙负责发送至在北京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多米尼加等8国外交机构。曹桂生专程去南京,将上述两个重要文件送达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埃及、缅甸、泰国、奥地利、葡萄牙、阿富汗、波兰等国驻南京的外交机构,并转送至在上海的30个外交使团。

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代表苏联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10月3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复函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同意建交。同日,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约见王炳南,通报苏联已任命罗申为驻华大使。10月4日,外交部以周恩来外长的名义,任命已在莫斯科的戈宝权为中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并命他立即进行筹建使馆工作和接收原国民党使馆。10月5日,中苏双方同时宣布大使人选。中方确认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苏方确认罗申为首任驻华大使。

10月10日,罗申抵京,受到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以及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史良、张治中、邵力子、廖承志、政务院各部委领导和首都3000多名群众的热烈欢迎。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接待一国驻华首任大使的最高规格。

10月20日,王稼祥赴任。由于当时来不及办理新中国外交护照,只能由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和副主任阎宝航共同签署了一封“证明信”,请苏联沿途关卡查验放行,并给予外交礼遇。

11月3日,王稼祥大使递交国书,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编号为“国字第壹号”,封面为正红色,“国书”两个大字为隶书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周恩来外交部长副署,并在他们签名下方加盖了个人印章。

1949年10月5日,王炳南率领首批外交部工作人员从北京的御河桥和松树胡同搬进外交部街31号大院。当日,周恩来外长召集外交部负责同志开了首次外交部工作会议,决定:一、成立联合办公室,由周恩来牵头,参与者有李克农、王炳南、伍修权、宦乡、柯柏年、龚澎、乔冠华等;二、聘请何思敬、周鲠生、钱端升和梅汝璈为外交部的专门委员;三、确定部内各单位的排列次序为办公厅、苏联东欧司、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国际司、情报司、条约委员会和政策委员会等;四、决定11月8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

11月8日,在这座德式建筑物里,坐了170多位外交人员,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周恩来阐述了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任务后,接着讲了以下几点(据凌青回忆):一、区别旧中国与新中国外交。二、要重视外交斗争,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对每一件事情都要重视,不要怕,但也不要盲目冲动。三、强调纪律性。外交同军事一样,不过是“文打”而已。做前请示,做后报告。四、强调对年轻干部要锻炼要磨练,一切从学习出发,不骄不躁不气馁。五、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就是流血与不流血。将军队干部调到外交岗位上来,就因为他们有许多斗争经验,外交人员就是“文装解放军”。

从建立外交部起,周恩来就兼任外交部部长,一直到1958年陈毅接任外交部部长后,但上面主管还是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