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台北地图

三毛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台北。台北这个地方,对于她性格、文笔的初步形成,无疑都发挥着奠基性的影响。三毛之所以是三毛,台北,是她的起源。

三毛在《初见茅庐》里曾写道:“居住在台湾,我的活动范围大致只是台北市的东区。这个东区,又被缩小到一条路——南京东路。由这条路,再做一个分割,割到它的四段。由这四段,来个横切——一百三十三巷,就是我的家了。”

三毛在散文中把这个一百三十三巷描述得活色生香、市井热闹,“一排排菜肉摊好似水彩画,不到晚上九点以后不打烊”。从巷口开始,火锅城、碱酥鸡、爆米花、小蛋糕、咖啡馆、西药房、文具店、烧烤店、杂货铺、牛肉面、肉羹摊……宛如一场流畅的舞蹈,从来都没停过。字里行间,是一份移也移不开的“淳朴的台北”。

今天的一百三十三巷,虽远没有三毛描述的那样热闹,但仍给人一种熨帖的感觉。灰色的台北砖石建筑,不高的公寓楼,已经褪色并被蒙上岁月痕迹的鹅黄色阳台,令人仍能触摸到旧时代原汁原味的影子。三毛所描述的店铺摊档,大都没有了,只有牛肉面仍爆发出勃勃生机。

牛肉面,可以说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人对于牛肉面的热爱,可以说几乎达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一家牛肉面店,除非最好的朋友,一般也私藏着不与分享。

三毛在描述自己大弟的散文《他》中,描述台北桃源街的牛肉面馆。如今,桃源街的牛肉面依然很有名,桃源街也因此被称为“牛肉面街”。

值得一提的是,桃源街除了牛肉面店,还有很多其他百年老店,比如包子、菜肉馄饨等。这条街可以说是台湾“外省美食”的一条比较出名的街道。

迪化街也是三毛散文中经常提到的地方。“迪化街的布行里,一次又一次地去找花布,要最乡土的”,“那种,你们老祖母时代留下来的大花棉布,越土的越好……”三毛曾这样写道。

今天的迪化街,卖布的地方依然极多,阴蓝碎花、墨绿滚绸、鲜红嫩黄、乌银含丹……一匹一匹布料美得像油画一般,令人难以割舍。

迪化街还是台湾人采买年货的地方。由于距离港口近,再加上其所在大稻埕区域原是各个洋行的所在地,所以至今,整个迪化街的南北行都十分繁盛。而且大稻埕曾一度茶叶贸易繁荣,培植出的安溪乌龙被英女王称为“东方美人”,所以今天的迪化街一带,茶行也十分之多。

三毛在台湾的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便是在台北大街随意游走。在《雨禅台北》中,她回忆说,刚回台时因为应酬太多弄得很累,有一天发现自己下午突然多了两小时的空当,便迫不及待地赶到父亲办公室,抓他陪自己在大街上闲逛。“我要的是在我深爱的乱七八糟的城市里发发疯,享受一下人世间的艳俗和繁华。”

今天的台北,随意步行起来,仍旧十分合适。台北旧建筑保存较好,所以有时望着那些十分陈旧的楼房,几乎一下能想象出这么多年台湾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它们都像化石一般,被保存在这些富有历史韵味的旧建筑里。走着走着,似乎能触摸到这个城市的脉搏。

西门町是台北一处热闹之地,自1896年有了第一家戏院“东京亭”以后,它的影剧文化更是延续到了今天。三毛在《轨外的时间》一文中,曾记述在西门町看电影的情景,如今的西门町有着众多影院,可以说是台北人看电影的首选,而它更有一条电影街,那里的涂鸦非常有意思。

西门町还有著名的刺青街、穿洞街,更吸引了许多酷酷的年轻人。面线、珍珠奶茶、刺青、穿洞、Cosplay……难怪当年刚回台湾的三毛不习惯这种“年轻人的冲撞”,在闹市中,也会觉得寂寞起来。而淡水也因此成为三毛的另一钟爱之地。在台北,凡是能看到大片水域的地方,不用问,几乎都源自那条淡水河。淡水河是三毛小时候和堂哥一起摸蛤蜊的地方,在《呼唤童年》里,三毛说,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淡水河给她的。

三毛去淡水的路线一般是这样的:经内湖开车上阳明山,穿过后山公园下到以温泉出名的北投,经北投再去她最心爱的淡水小镇看古董、吃海鲜。

离淡水小镇不远,即是当年三毛特别喜欢避世的沙仑海滩。坐在一座向海的咖啡馆中,令人似乎一下子找到了三毛在文章中描述的那种“放空”的没有压力的感觉。她时常觉得台北特别压抑,所以经常开车来邻近的海边纾解情绪,而且,一定要那种空无一人的海滩。

失去荷西的三毛回台湾后,还买了一座海边小屋。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她说:“我很喜欢这小房,对着大海,但不吵。”

三毛曾经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